城市記憶的大事簿
寧波萬科槐樹路256號
“在其瞬間整體性的再生之際,街道成為了我們記憶的大事簿,它成為了城市文化和場所得以持續延承的保護者?!?
——斯皮羅?科斯托夫
微縮城市
昔日的西方人得以窺見古老中國開埠與世界貿易的發端,彼時三江口北岸商賈繁忙,百年沉??;如今槐樹依舊,基督教堂、洋房、崇德女校等象征著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遺跡猶存于世,目睹城市的過往,也等待新生。
△寧波三江口,槐樹路一側古渡口
槐樹路,一條因百年槐樹得名的街道,其所在寧波三江口岸的重要位置毗鄰著中國最早的外灘,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和貿易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城市更新下的身份轉換,歷史文脈與人文意蘊又將如何延續。
△項目地理區位與周邊環境
適逢萬科進入寧波的重要時間點,秉持與城市共同成長的理念,業主希冀以槐樹路256號為樣本,助力城市更新升級。通過國際招標,我們與多家知名設計企業同臺競技,經過幾輪方案優化,最終贏得這一意義深遠的項目。
△前期多種方案推敲過程
基地邊界范圍內局促緊湊的特點起初為設計帶來難題,如果將其轉換成空間社會學的視角,“小”通常又是最有效率的,城市的中心機會也往往是向著相對小的空間展開的。
△總體鳥瞰效果圖
復合型開放社區
在非傳統居住模式的引導下,我們在設計之初便開始尋求全新的復合型社區生態與建設模型,以求高效聚合有生命的、豐富和連續的街道生活,回應曾在工業化的進程和功能機械劃分中被漠視的大眾的情感需求。
△方案概念草圖
在90m限高以及基地內9m公共步道限寬的制約下,經過用地條件、日照計算邊界條件等分析過后,總體設計最終采取對稱規劃布局,涵蓋居住、辦公、商業、酒店、街區配套等多元業態,打造具有儀式感的高品質城市空間氛圍。
△營造多元復合型社區,并回應城市界面
同時,該項目規劃設計立足城市設計的維度,著眼于濱江帶的整體趨勢,順應城市肌理關系,保證城市規劃的整體性。同時優化布局建筑節點來豐富城市天際線,無縫連接城市空間。
△過程方案模型推敲
兼容并蓄的詩意建筑
從城市更新角度來看,“尊重與呼應”成為基地內的藝術館設計的必然趨勢。但面對這樣一塊不規則不方正的基地,以及場地內已有的古樹,如何將自然與人工要素有機結合,不破壞原有的人文風貌?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,有效的融合建筑的功能布局與人流動線?
△藝術館的用地紅線范圍示意
△藝術館設計草圖
承襲卡洛·斯卡帕的建筑與藝術哲學,寧波槐樹路256號的當代藝術館充分尊重場地現有的自然環境,試圖喚醒舊有的城市文脈與歷史印記,更是對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人文的禮贊。
△設計方案生成過程
設計主創在事先并未受到強制規定的前提下,提出將最大化的尊重場地現有的自然要素,保留區域內具有年代感的“老槐樹“,同時借景滲透,融合自然之境。?
對于沿江岸的天際線與城市界面,我們也進行了多種考量:試圖將底層空間歸還給城市;公共空間盡可能向城市敞開;利用二層建筑最大化景觀的視線……最終,我們模擬到訪者體驗視角,沿濱江帶以曲折的人行路徑,布局各大功能區,將中心庭院與濱江步道有機滲透,步移景異。
△設計方案推演過程
我們不僅從體驗者角度出發,同時密切關注城市自然因子,考量室內外景觀視線的對景關系。在設計之初便堅持將建筑、室內、景觀一體化的理念,“融萬物于此境”。
△平面圖
各屋頂檐口下部均設置有滴水線,防止吊頂掛污。干掛預制混凝土板采用密縫形式,使得景墻效果整齊劃一。
△檐口構造細部詳圖
△入戶門節點詳圖
景墻壓頂采用鋁板、鋁合金裝飾線條組合的形式,滴水線的設計保證景墻整潔不掛污,同時使整體線條更平整。
受到老外灘與三江口的歷史人文的浸潤,時隔百年基地周邊仍然保留有法領館與教堂等洋房,其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圓拱,已然成為文化符號留存至今。我們將蘊含歷史印記的傳統符號抽象化,運用現代建筑的表達方式,獻禮這座城市的精英智士,詮釋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。
△圓拱門分縫細節對比研究
水波和光線,純凈的墻體,賦有象征意義的圓形拱券,樹影中的金色線條……以現代主義建筑表達方式使不同材質之間鏈接,作為對場地的自然人文環境的關照,延伸場所中抽象的時間感,回望城市的榮光。
△項目建設過程現場
基地上的幾株老槐樹是來自歷史的證物,我們自覺地將其保留并提取圓拱的建筑語匯,使該藝術館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符號。這里既是建筑空間的入口,也是城市更新下江岸模式的新出口……
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668號
商業聯系: liyumeng@geedesign.cn
人事聯系: hr@geedesign.cn